佔領街頭之初,有不少親北京人士主張鐵腕鎮壓,並且相信「大亂之後必有大治」。如今清場過後,既然政制不能改動北京「聖旨」分毫,照理應在民生問題上動腦筋,至少拉近貧富差距,及設法幫助青年置業。近日,政府接連推出自願醫療保險計劃,以及長遠房屋策略政策文件,乍看是對症下藥,但細看文件卻教人失望,未來數天將於本欄逐一批評。

例如長遠房屋策略政策文件聲稱,由二○一五/一六至二○二四/二五年度,總房屋供應目標上調至四十八萬個單位,公私營比例為六四比,增加的一萬個單位全數為資助出售單位,資助出售單位將增至九萬個,公屋單位則維持二十萬個,房屋需求推算每年更新。可是,即使梁振英於二○一七年僥倖連任,他的任期也會於二○二二年完結,到底憑甚麼能保證下任特首將繼志述事?由此可見,文件是信口開河!

此外,政府提出的房屋策略政策文件,竟連私營房屋供應的比較也計算進去,地產商唯利是圖,對政府的指令又怎會完全遵從?此舉不期然教人想起董建華時代「八萬五」的不快經歷。盛傳梁振英是董建華的房屋政策智囊,可見梁從來沒有吸取教訓!

房屋策略進行諮詢時,曾拋出重推租管、為劏房引入發牌,和規管及興建過渡性房屋,使居住環境欠佳住戶入住等構思,但當政策文件出爐,卻先旨聲明以上建議將「三不做」,關注基層的民間團體、社會學者以及「無殼蝸牛」,對此皆劣評如潮。所謂「大治」的期望,恐怕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