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香港青年對國家的認同感大抵是歷來最差。回歸以來,中央與特區的磨合確有不少問題,但我認為都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畢竟北京在港沒搞過甚麼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之類的事,中央對港政策,一定比當年殖民地時期的英國寬鬆,香港人可不是「苦大仇深」的一群,年輕人即使有不滿,原本也不至於這般反叛。

但中共領導層的溝通方式確比改革初期退步了。鄧小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掌政,他甫上台就碰上二千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亟欲返回城市,但城市又沒有足夠工作崗位的大問題。當時的知青在鄉間食不果腹,生活苦不堪言。他們也有示威,也有鬧事,但國家又確實不能一下子創造大量職位,那該如何辦?

鄧小平先要求中央幹部馬上到農村了解情況,也容許知青代表到北京講述困難。上京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震親自接見,他坦誠地對代表們講述國家的難處,彼此作平等而真摯的交流,以心動心,大家的誤會便容易化解。中央的工作有甚麼不到之處,便誠懇地作自我檢討,請求群眾原諒;國家的原則有甚麼不可動搖之處,也坦白講明,以爭取支持。年少者雖然氣盛,但只要事情合理,又能動之以情,他們是會接受的。

當時知青問題實在嚴峻,而且要求也未嘗不合理,所以後來中央也作了讓步,讓他們分批返回原地。但有的輪候很久,有的返城後長時間失業,這也成了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但為何當時沒釀成大規模暴亂?還不是因中共幹部們的思想工作做得好,青年們能明白國家的困難!我相信今日的中央領導如能抱上述態度跟香港青年溝通,那不可能有解決不了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