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議題涉及的概念是性別角色,討論的重點是對與自己相同性別的人,產生性欲反應在道德上能否被接受。這一點的討論,主要涉及個人自由與傳統價值的矛盾。認同人類有同性戀權利的人,會指出任何人均有其自由去選擇愛任何一個人,不論該人是那一個性別。持這觀點的人,通常會認同雙性戀,即一人可愛上相同性別及不同性別的人。這是個人抉擇,其他人無權干涉,更不應非議其選擇,政府更應立法禁止他人作性傾向歧視。然而同性戀破壞傳統或宗教上的家庭倫理觀念。在戀愛與婚姻難分割的傳統觀念下,接受同性戀會引發道德危機,同性戀者承受更大的社會壓力。

顧問老師: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更大的爭論,在於個人能否與自己相同性別的人締結婚姻關係,即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問題。在日漸接受戀愛自由的社會,同性戀逐步被主流社會容忍。然而,當同性戀締結婚姻關係並組成家庭時,傳統家庭倫理觀念的反抗,比認同同性戀權利大得多。

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人士,大多以個人自由應該受政府保障及公平對待的原則出發,惟同性戀者組成家庭的合法性受到極大質疑。

強調個人自由的同性戀,不恰當地擴張了可選擇伴侶範圍,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倫理危機。若建基於個人自由即可與任何人締結婚姻,那父女、母子、兄妹及姐弟亦可以同樣理由提出締結婚姻,繼而亂倫也是合理的。另外數名男女亦可引用同樣理由,締結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婚姻。個人更可提出個人自由的理由,要社會承認人獸婚姻。這樣自由至上的概念,危及一夫一妻家庭觀念,將引來極嚴重倫理問題,故同性戀婚姻很多時候不為社會接納。根據明光社的統計,世界上容許同性婚姻僅三十四個,甚多國家不認可。

反對同性戀的人士,更指出同性婚姻而組成的家庭破壞了家庭對社會的功能,更遺害下一代。同性戀夫婦不能生育,不能執行傳宗接代的功能,無法顧及社會的發展需要。在強調生育重要性的社會,如納粹德國、軍國主義日本,極力打壓同性戀者。第二,反對同性戀的人士指出成長於同性夫婦家庭,未能受正常社教化的過程影響,長大後未能發展良好兩性關係,讓同性戀傾向跨代延續。

同性戀議題,同樣可以代入其他單元去理解。近年受到同性戀議題香港社會的關注,何韻詩、陳志全名人出櫃、同志平權運動、反性傾向歧視立法讓同性戀議題進入了香港社會的議程中。同性戀在國際社會上逐步被視為人權的一部分,成為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的關注,部分回教國家極力抗拒同性戀等事件也可放於全球化脈絡去理解。

本篇《精通通識概念》將分享通識科「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必懂議題「同性戀」。同性戀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議題,當中涉及的價值觀討論可作為理解「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的例子。同性戀是指一個人對與自己相同性別的人產生性欲反應及傾向與同一性別的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討論性別議題時,同學需特別留意性別與性別角色兩個社會學概念的分別,前者是指生理上的性別,後者是指社會對不同性別行為和責任的觀念和期望,明白兩者差異,有助我們準確地掌握議題的核心。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