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兩個詞來形容當前的「佔中」形勢,可謂「恬不知恥,神憎鬼厭」。關於「佔中」的民調,目前已經進行多次,但無論是泛民主派抑或建制派所做,結果都是一樣:反對的聲音佔據主流。

民意已經彰顯,港人已經憤怒,港府為何仍逡巡不前?下令清場,為何如此艱難?

在「佔中」發生的第一個階段,港府不挑起矛盾、不武力處置,保持了大局的基本穩定,確實是處置得當。因為在前期,香港的主流民意對「佔中」抱持了巨大期望,冀望「佔中」高手們能為香港帶來切實的民主、真實的普選。當時,面對主流民意的包容,港府以和為貴的戰略,充分尊重了民意、自由、民主,非常恰當。

然而,當主流民意看清了事件本質,體認到「高手」不過是「搞手」、「全民」不過是「泛民」、「抗命」不過是「竊命」,大多數香港人反感甚至反對「佔中」之後,港府仍然罔顧民意及社會損失,一味使用「拖」字訣,就令人懷疑: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鑑於解決「佔中」已經沒有任何法理、民意、政策、警力上的阻礙,則最大的阻礙,來自港府自身,是港府官員們無魄力、無擔當、無正氣來下令清場。

為何居廟堂之高,居然「三無」?原因其實很簡單,無外乎官員們太在意自己的利益、太在意自己的前途。

官員們深知,「佔中」者以及支持者雖然比例極低,但是人數仍有不少,加上他們可以影響到的親屬圈、社交圈,擁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無論是哪個官員拍板決定清場,他一定會遭到上述群體的全力反擊,在未來各種場合中將面臨抵制,想留任者可能就留任不了,想上位者可能就上位不了。所以,人人都抱着與其自己的前途不測、不如他人出頭惹禍的心態,縱容「佔中」亂到如今。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