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台灣「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是對總統馬英九以及執政國民黨的信任投票,有如美國中期選舉向奧巴馬及民主黨「說不」一樣。六都選舉,除新北、桃園穩勝,其餘四都,高雄及台南一向是民進黨地盤,國民黨候選人只能陪跑;台北、台中基本盤本來「藍大於綠」,國民黨卻陷入苦戰。

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除選舉工程失敗,權貴子弟形象亦深入人心,加上馬英九過去六年政績不佳,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便成台北求變選民的另類選擇,再加綠營基本盤(約四成選票),後者自然勝算較高。

二○○八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馬英九以經濟掛帥的政綱高票當選,其經濟政策偏重打通大陸的經貿往還,亦有濃厚的新自由主義味道,取向與香港親北京及商界陣營的調子無異。

由於基層及年輕人並無受惠於經濟增長,加上過分依賴大陸,帶來了「以商圍政、以經促統」的疑慮,引發春天的「太陽花學運」。及至秋天,台灣食品安全問題爆發,藍營雖以「歷史共業說」,稱問題始於陳水扁時代末期及民進黨的屏東縣地方政府,對黑心油商包庇。但泛藍執政六年,又長期掌控立法院,自然要負更大的政治責任。拉在野黨落水,還不了自己清白!

二十世紀初德國政治學大師韋伯稱,現代政府的合法基礎在於能否有效地管理社會事務,及經濟能有持續發展。當執政黨連涉及基本民生的食品安全也弄得一塌糊塗,試問有何勝選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