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自推出至今一直備受爭議,早年曾於教育署推行教改工作、身兼團結香港基金會顧問的鮮魚行學校校長梁紀昌指,現時的通識科有違原意,浪費老師和學生不少精力及時間,認為有必要檢討。他又指加入基金會是受年逾七十的主席董建華感動,不想香港「沉淪」、持續退步,以及被新加坡等地迎頭趕上,故希望在教育方面給予意見,拉近學校間的資源距離,在學校培養更多人才,建立人才庫。

梁紀昌以「一分鐘四部曲」模式教導學生分辨對錯及作改善。(資料圖片)

梁紀昌昨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指,當年推行通識科的原意是讓大學生修讀,達致「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但今天竟變成中學必修科,不少外國大學卻不理會學生通識科的成績,認為學生「無謂嘥時間」,建議通識科改為選修科,不需定為入大學標準。

直資製造教學貧富懸殊

梁紀昌又指,早年的教改加上愈來愈多傳統名校轉為直資,令現時表現較好的學生只集中於十多間名校,不利香港建立人才庫,「有能力付出就可以得到有質素教育」,造成教學上的貧富懸殊,加上大學入學比例多年維持百分之十八不變,較新加坡少約一半,令中下階層學生入讀大學機會愈來愈少。

對於有大學生於畢業典禮舉黃傘,梁指他們破壞典禮秩序,不尊重其他同學及家長,擔心學生受立法會暴力文化影響,「有立法會議員撒溪錢,同市井之徒無分別,教壞細路,有失議員同選民身份,回歸後港人不尊重權威,互相攻擊」,他又讚揚大學校長心胸廣闊包容學生。

「一分鐘四部曲」教導

梁紀昌堅持,任何地方均應推行國民教育,教導學生認識國家的好壞,西方國家也會教學生唱國歌及升國旗等。他又指現時很多家長覺得子女矜貴,怕子女心靈受創「諗埋一邊」,不敢指出他們的錯誤,但子女不知道錯誤行為的嚴重性,日後會付出代價。他指會以「一分鐘四部曲」模式教導學生,首先指出學生行為是對或錯,再指出不當行為的嚴重性及後果,然後要求學生表達感受,並要交代日後如何改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