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香港的年輕人置業艱難,他們覺得前途暗淡,才會孕育出今日的反政府情緒,歸根究柢,一切責任皆源於政府。事實則不然,我認為最大責任在於一些別有用心的傳媒和部分頭腦簡單的市民,如果當年不是對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視如蛇蠍,而是讓他斟酌推行,說不定今日不少人就可免卻蝸居之苦。老董在任期間,小事或有糊塗,但大事絕不馬虎,八萬五政策在他手中是搞得對,拖得恰當,最後無奈取消,是被無知者所逼成的。

九七年本地樓市的搶購熱潮,比今日瘋狂十倍,導致市民上街靜坐,要政府正視問題。此事乃民生所繫,為解燃眉,老董甫一上台,不能不宣布八萬五建屋計劃,此事做得沒錯。到九七年十月,亞洲金融風暴猝然掩至,情況不妙,但前景未知,八萬五不該再搞,但也不能肯定以後都不該搞,所以董不動工也不喊停的處理手法是最恰當的。可惜,部分另有居心的評論者一心要扳倒老董,於是不停將樓價大瀉、經濟下滑的原因歸咎於八萬五政策。其實,在該政策下建成的樓宇基本上是沒有,更不可能是導致經濟大跌的元兇。但此事有人敢說,就有人肯信,而且信者甚多。老董迫於無奈,惟有在二○○○年宣布該政策已不存在。

若非如此,而是讓老董在○三年沙士過後重新規劃,逐步平整土地,慢慢分階段推出房屋,港人又何至於今日光景?老董因八萬五政策而致身敗名裂,前車可鑑,繼任的曾蔭權便變得神經兮兮,談樓色變,任內在房屋政策上全無作為,我認為這既是他的責任,也是那些盲目罵董者所造成的後果。到今日梁振英想發展新界東北,又給部分港人蓄意阻撓,試問市民沒屋住,究竟是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