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老九」曾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內地大學教師的代名詞。「臭老九」的帽子被摘掉三十多年後,黨報又為大學老師「加冕」:抹黑者。

《遼寧日報》記者到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瀋陽的二十多所高校,用了半個月聽了近百堂專業課,做了十三萬字的筆記,然後作出一個判斷:大學課堂上的中國隨意被抹黑,抹黑者就是老師。為此,《遼寧日報》還給他們發了一封公開信。

公開信指出,大學老師的角色意識出現明顯偏差,概而言之有三類問題:首先是缺乏理論認同,對黨的理論不屑一顧,動輒把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歸結為理論的失敗。第二是缺乏政治認同,追捧西方「三權分立」,公開質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調,把發展中的問題視為政治基因缺陷。第三是缺乏情感認同,把個人的不如意變成課堂上的牢騷,嚇唬學生「社會險惡」。

記者的角色定位,顧名思義應是社會事件的記錄者。但在內地,黨報記者的角色不止於此,因為新聞工作被視為黨的事業的一部分,新聞從業人員又被賦予為黨代言的多重角色,教育者是其中之一。《遼寧日報》記者在做了半個月「學生」後,就露出「教育者」的面目,給大學老師作出這樣的訓導:編寫教案時,善待身處其中的中國;發表看法時,注意語氣和分寸;比較中外時,多一份歷史的眼光。

儘管受制於新聞管制,內地記者做一個記錄者差強人意,但扮演正顏厲色的「教育者」角色,卻是像模像樣。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直是知識分子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但是中國的大學政治掛帥,教育的目的是「製器」而非育人,教師只能是服務於政治的工具。正因如此,才出現了「錢學森之問」:中國的大學為甚麼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從大學老師一次次被黨及其喉舌戴帽子打棍子,不難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