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北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表示,年輕時讀過不少西方文學名著,那時在「上山下鄉」期間,為了借閱一本名著,要走三十里路。習近平講的這個情景,經歷過文革的人大致能夠知道,當然,這必須是在那個宣揚「讀書無用論」的年代仍然喜歡讀書的年輕人。他們會「衝破障礙」,冒着被批判的風險「偷讀禁書」。習近平當年就是這樣的年輕人。

中共建國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組織了專家翻譯出版了一批西方文學名著,主要是十八、十九世紀的作品,多為俄國、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的「經典名著」。據中共貼的標籤,這些都是資產階級的文學作品,而且多是揭露了早期資本主義醜惡黑暗社會的作品,具有「現實批判主義」意義。這些作品,「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有過推介,有「進一步意義」,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萬惡的資本主義」,於是中共當局有選擇、有刪節的翻譯出版也。

文革推行極左路線,文藝領域除了江青娘娘搞的八個革命樣板戲,文學作品除了「革命旗手」魯迅的大作,統統都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東西,全部是禁書,這些東西經過文革的「焚書坑儒」,只能在地下流傳。

然而,到了文革後期,為了「了解、揭露當代帝、修、反」,當局又翻譯了一些蘇聯、日本作家的文學作品,只供「內部發行」,給「一定級別的領導」閱讀。中共愈是這樣神神秘秘、限制多多,大家愈是想看,結果「內部發行」成了半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