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到江蘇淮安公差,當地接待吃飯時,每個包間除了擺有大餐桌外,都還放着一張小方桌,而方桌上面,無一例外也都擺有兩副撲克牌。

老耿以前知道,這裏每次飯前,如果不打幾把「鬥地主」,這頓飯也吃得沒啥滋味。但「鬥地主」已過時,當地陪同介紹,如今流行的是「摜蛋」。有句話叫做「飯前不摜蛋,等於沒吃飯」,顯見「摜蛋」的普及程度。

「摜蛋」起源於淮安地區,它由撲克牌局「跑得快」和「八十分」演化而來,牌局採用四人結對競賽,輸贏升級的方式進行。

「摜蛋」似乎不太文雅。在當地,「摜」作為一個鄉土氣息濃厚的動詞,使用得十分廣泛,指的是劇烈向外摔打的動作。有人打牌富有激情,激動起來會把幾張牌舉過頭頂甩出去,當地於是就將這種撲克牌玩法名為「摜蛋」。至於為何用「蛋」字,一種解釋它指的是「炸彈」,當地人用了「蛋」這個別字,有插科打諢的意思。

當然,作為一種娛樂遊戲,總要有點刺激才過癮。「摜蛋」時,大小不等的各種籌碼都有。

「摜蛋」在當地大行其道,官員的參與和推動是主因。別以為八項規定頒布後,政風真的徹底好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方上有的是應對辦法:不讓去高級酒樓和會所,那就去農家樂;不讓喝名貴茅台,那就拿當地的土酒瓶子裝上好酒喝。飯前,大家也都會心照肚明地提前到,打幾把「摜蛋」過過癮。這時暗通款曲,頻送秋波,疏通關係,甚至行賄受賄,都是常有和必然的事。

當地有打油詩曰:「摜蛋打得好,說明有頭腦;摜蛋打得精,說明思路清;摜蛋不怕炸,說明膽子大;贏了不吱聲,說明城府深;輸了不投降,競爭能力強;摜蛋算得細,說明懂經濟。」一個撲克遊戲,弄出這樣多的所謂「人生哲學」,可見其中貓膩必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