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三十一日,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帶頭籌組的「團結香港基金會」智庫,在灣仔一間酒店召開會議,引來傳媒大舉追訪。

上月中,一份本港時事雜誌引述「熟悉董建華的人士」透露,董建華深感美國的民間智庫發展蓬勃,深感本地同類組織發展凋零,眼見香港面臨大是大非關頭,因此動了倣效的念頭。先不論坊間關於此舉的陰謀論推測,人們不妨以美式智庫的歷史,檢視到底此舶來品能否為香港解當下之困?

冷戰時期,美國軍工企業資助成立的「蘭德公司」,為五角大樓提供軍事科技及戰略研究,是相當有名的智庫。一九六七年外洩公眾的「五角大樓文件」,「蘭德公司」有份參與研究及撰寫,當中詳盡客觀分析美國介入越戰的成敗得失,側面反映出當時美國人深信「知識就是力量」,及尊重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

其後美國黨爭日益兩極化,縱使仍有立場獨立的智庫,但大多數同類機構各自歸邊,不是親共和黨/保守派,就是親民主黨/自由派。例如新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在反恐戰爭期間,多次為時任美國總統小布殊的單邊主義政策辯護。

香港智庫數目遠較美國為少,但各自的親泛民與親建制背景涇渭分明。現時「團結香港基金會」初步透露的成員名單,只有狄志遠一人有泛民背景,而且他的立場甚為保守,早有不少政府委任公職在身。到底此智庫有多客觀及知識分子獨立人格?不問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