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療不只是鬆弛神經的生活享受,更具治療效果。患有發展遲緩的兒童在肢體、語言等能力發展方面,較同齡兒童慢,除了傳統的物理治療外,或可透過水療相輔相成。威爾斯親王醫院一級物理治療師柳家祺指,水療利用水的浮力及阻力等特性,鍛煉肌肉及身體平衡力,又能刺激感官,可促進兒童發展。他強調,水療要因應病情需要和先由醫生評估,並非所有病人都合適。

在暖水池進行水中運動,有利放鬆肌肉,兒童亦可以輕鬆地做出各種伸展動作。

兒童接受水療訓練的過程中,須由父母陪同落水,並加入遊戲元素,減輕兒童的不安情緒。左為梁先生,右為女兒芊莩。

水療屬物理治療一種,除了用於治療痛症,亦能應用到發展遲緩、肌肉萎縮症、自閉症或曾接受骨科手術等的兒童。

柳家祺指出,發展遲緩的兒童因遺傳或環境等因素,導致大小肌肉、感覺接收等發展較同齡兒童慢,出現身體平衡差、手眼不協調、說話能力弱等問題,有患病兒童滿一歲時,仍不會行路及說話。

暖水池進行 利血液循環

病童一般會接受傳統的陸上物理治療,若然效果不顯著,醫生會評估病童是否適合水療輔助,以加強肌肉及感官訓練。

水療會安排在水溫介乎攝氏二十八至三十五度的暖水池進行,有利血液循環,加上治療師的手法治療,可提升兒童的關節活動幅度,有助放鬆肌肉及舒展關節,較易做出各種伸展動作,例如踢腿、深蹲等。而借助水的張力及阻力,可鍛煉肌肉力量及改善平衡力;水的浮力能承托身體重量,比起在陸上更能輕鬆做出不同動作。

柳家祺稱,對兒童而言,水療較陸上物理治療有新鮮感,他們容易投入及聽從治療師指示。惟治療過程難免有重複性動作,兒童耐性亦有限,故治療師要加入遊戲元素,又會利用彩色浮棒、水球等道具吸引其注意。治療期間,父母須陪同子女落水,有助減輕兒童的不安情緒。

六歲的芊莩患有發展遲緩,步行及說話能力較弱。芊莩爸爸說,女兒因染色體有問題,從小肌肉力量較弱,步行及身體平衡力很差,步行三百至四百米已感疲累,常嚷着要人抱,到公園玩滑梯亦要別人抱上梯級。她做水療運動兩年後,肌肉力量有所提升,現時可自行走路,而且「玩水」較傳統物理治療有趣,她的投入度也較高。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