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前公布,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國今年可超越美國進身全球最大經濟體。國基會採用PPP來計算GDP,雖然具有爭議,但以PPP統計對比,能更真實反映國家經濟產出,而不受匯率因素干擾,得出的結果直接而更公平。世界銀行早在一九六八年已參與成立「國際比較計劃」,就是定期搜集物價及支出數據,應用PPP去計算GDP,中國經濟成全球最大不能說浪得虛名,但來得比預期快。

然而,國際輿論、市場反應及國家表態都認真當回事,顯示消息的確微妙。先看兩個當事國:被超越的美國或多或少不願承認事實,不僅僅是作為世界第一的自尊,也因為經濟總量與人均GDP嚴重不相稱,美國的優越地位非中國可動搖;而超越者的中國對世界第一不敢稱頌,或多或少基於國力和國際地位不相稱的外強中乾,亦怕強出頭而成眾矢之的,趨利避害令中國陷於拒認第一的尷尬。

同樣尷尬的是投資市場,當前國際投資銀行一直在力捧美國復甦,戮力唱衰中國經濟,不管投行目的如何,消息與這基調背道而馳,難免對之諱莫如深。市場應當注意,儘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並可能成為常態,但在全球弱增長環境下仍相對較好,小心投資主流突然轉為追捧跟進莫及。各方面的淡化姿態,恰呈微妙生變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