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高中通識科六大單元裏,約有二百個概念詞和專有名詞。過去,有些同學不明白為何要學習通識概念,以及如何應用在考試場上。學習通識概念在於把答題質量提高,用學術方法分析社會議題,增強說服力,而非泛泛而談。

顧問老師: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同學或會覺得「講就容易」,但問題在於如何有效運用。事實上,考生只需要簡單用一兩句提及相關概念即可,與議題連上關係,讓評卷員不覺得厭煩,也可多花時間在答題上。

筆者將一連多篇介紹常用通識概念詞和專有名詞,並與時事議題結合,希望有助同學通識思考,不要把概念分割地用在指定單元內,反而要靈活運用在不同單元上。

首篇《精通通識概念》將分享通識科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必懂概念《馬思勞(Maslow)需求層次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思勞認為人生會有五個層次需求,由低至高排列。一般而言,人類的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後,就會渴望較高層次的需求。五個層次需求包括生理需求(生存需求:衣、食、住等) 、安全感需求(人身安全、免受疾病煎熬等) 、社交需求(社交、愛與被愛、歸屬感需求等) 、自尊感需求(自己及他人的尊敬需求,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及自我實現需求(實現個人理想、抱負需求等)。

馬思勞需求層次理論與近期政改爭議息息相關,香港乃亞洲四小龍之一,在1970到199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滿足市民的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和自尊感需求。當時,時任港督麥理浩推行代議政制的概念,讓市民有參政的權利。到1982年,香港正式推行代議政制,先後成立區議會,區域市政局,立法局開始有地區直選的議席;1992年,末代港督彭定康推出政改方案,大幅增加立法局的直選議席。可見,當香港市民得到溫飽後,一部分港人會有更高的社會目的,希望有更高度的自由、完善法治保障、廉潔、民主制度保障,維持公平和公義社會。

佔領中環,大學生、中學生和市民由罷課,升級至佔中行動。參與者沒有金錢利誘自願參與行動,周末放棄吃喝玩樂,冒着承擔法律責任風險參與公民抗命,佔領多區主要道路,追求非物質的民主抱負和公義社會理想。

馬思勞需求層次理論亦可應用於其他單元議題,如青少年濫藥。由於部分年輕人在生活上或學業上未得取得成功,或在朋輩間不能取得認同,於是選擇濫藥,與其他濫藥朋友打成一片,希望得到他們認同,以取得短暫滿足。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