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是一個國際都會,不同國籍的人以港為家,但因文化差異及誤解,容易造成歧視問題。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譚少薇今年二月起針對本港兩個少數民族-尼泊爾及印度社群進行研究,並舉辦「多元文化行動」工作坊,了解公眾對兩個民族的誤解。首階段的印度文化研究已經完成,發現儘管印度食物、宗教和藝術與本地文化於某程度上已融為一體,但印度社群在文化上的貢獻一直得不到應有關注。

港鐵有人不肯同坐

提起印度人,可能會想起用手抓飯吃的文化。研究員李泳深說:「好多人會覺得用手食飯好唔文明同污糟,但其實佢哋認為自己既手較餐具更乾淨。」她表示,印度人的宗教相信自己的身體是聖潔的,而且靠洗手及清潔自己,較使用餐具更可靠,但由於文化差異,每每遭人歧視。她又指,在訪談中更有印度人指,在港鐵車廂內有人不肯與他同坐,令他感到非常難受。

根據統計處資料,少數族裔佔全港人口百分之六點四,當中印度人佔百分之六點三,數量排名第五。李指,印度社群對本港文化有一定貢獻,卻得不到應有關注,例如香港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本部大樓,由印度人摩地爵士捐建;捐建律敦治醫院的律敦治爵士,亦是印度人,卻被大部分港人遺忘。

為增加公眾對印度文化認識,「多元文化行動」製作了資料集免費派發,內容包括實地考察的視聽材料,及課堂活動等,建議本地中學可以在通識課中加入有關資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