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風後遺症多,團體調查發現只要患者把握「黃金康復期」,在中風後進行六個月密集式物理治療和針灸,對改善身體活動和溝通能力可達顯著效果。

學者倡增康復中心

但目前中風長者對康復期的認識有限,縱然了解箇中好處亦受制多多,主要因醫管局的離院支援服務時間過短,僅維持一至兩個月,而社區支援服務又有限,截至去年年底,綜合家居照顧服務輪候人數已達五千二百人,物理治療亦昂貴,每次支付數百元不等,令長者難居家安老。

香港社會保障學會今年七月起至今,訪問共二十四名年屆六十二歲至九十歲的中風患者,結果發現中風長者在尋求治療的前景是「路路不通」,中文大學社工系名譽副教授馮可立倡議,港府應津助清貧長者接受物理治療和針灸,並確保患者在離院後首年仍有持續支援,同時考慮將日間社區康復中心由現時的四間增至十八間、設立公立中醫中風復康中心和社區康復中心,為有需要患者提供密集治療服務,把握「黃金康復期」。

本身患有嚴重類風濕關節炎的李太,丈夫李先生去年不幸中風,二人靠領取傷殘津貼及積蓄支付醫療費,李太指丈夫出院後,僅獲醫院八至十堂的物理治療服務,時間太短且服務不足,康復無進展,後來要求轉介到日間康復中心,並獲半費資助每次五百元的診費,經過數個月治療,有所進展,她冀政府能多津貼清貧中風長者,及增設日間康復中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