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袋住先」不如「買住先」,就算只得一百七十七呎,一於「住咗入去先」。如今世界艱難,不少置業者都抱這種心態。過去三十五年,香港樓價升值三十多倍,薪酬只升約十倍,樓價是兔,薪金是龜,而在這場比賽中,偏生兔子甚具鬥心,烏龜則異常疏懶,強弱更見懸殊。因此部分儲到房貸首期的置業者,心想與其「袋住」現金去追趕樓價,不如尋個蚊型房子先行購入,故二百呎以下的「劏房式」單位也變得大有市場。

不過,今日香港社會負能量太重,仇富心態強烈,發展商甫一推出上述小型單位,旋即被部分頭腦發熱者罵為無良,說他們罔顧置業者的感受云云。筆者常說「學問深時意氣平」,我們不是不可以罵人,但要罵得合理,很多事情當你深入了解後,可能會見出另一番道理。

部分意氣不平者認為,發展商眼見這兩年市場上突然瘋搶蚊型單位,就馬上推出更蚊型的去應市,實在想賺得太盡。持此論者,只是學問不深,見事不明,才會有這番誤解,他們根本不明白本地建屋的正常程序。

一個樓盤落成前最少四年便已訂好圖則,並須呈交相關部門審批。四年前,一般地產商根本不知道梁振英會上台,也不知道有這一類的壓抑樓市措施,更未必預計到蚊型單位突然會大受歡迎。當年,不少內地大款來港掃入豪宅,本地單位建得愈大愈豪就愈受歡迎,呎價也愈高,這種情況在兩年前才突然逆轉。發展商當時設計上述單位,原意是與大單位配套發售,以使一些同居長者能有些私人空間。如今獨立的小單位突然熱賣,而配套式的概念又不大受市場歡迎,發展商才被迫臨時變陣,這只是錯有錯着,而非早有預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