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政府經常為覓地發展而煩惱,但大量已關閉的堆填區用地,卻因政府的僵化思維而長期空置。在早前的環境事務委員會上,當局建議推出「活化已修復堆填區資助計劃」,擬動用數千萬元公帑資助非牟利機構或體育總會,將已關閉的堆填區發展成為康樂中心。但過去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將堆填區發展成康樂用地屢屢失敗,市民的生活質素不會因此而提升。

政府曾多次發展已關閉的堆填區,其中一個典型例子是葵涌公園。當局在一九七九年關閉醉酒灣堆填區後,於該處興建佔地二十七公頃的葵涌公園,但由於未能解決沼氣問題,該公園九二年落成至今仍未對外全面開放。雖然近年當局將該公園部分土地發展成單車場,但由於位置偏僻,使用率長期偏低。

基於上述原因,筆者多年來均批評上述計劃形同將市民的血汗錢扔入堆填區。筆者認為醉酒灣堆填區非常接近葵涌貨櫃港,而貨櫃業又缺乏後勤用地,並且欠缺土地擺放貨櫃,故建議當局將醉酒灣堆填區發展為物流業的後勤基地,令貨櫃業界可在該處擺放貨櫃及停泊貨車。筆者更指上述建議毋須動用大筆公帑,更可透過出售或出租上述土地而獲取可觀收益,為庫房帶來收入。然而,當局至今仍未採納上述建議,令醉酒灣堆填區土地處於荒廢境地。

如果當局將多個堆填區發展為康樂用地,只會令葵涌公園的失敗例子不斷在各區重演,並浪費公共資源,幸好「活化已修復堆填區資助計劃」的撥款申請在五票反對、三票贊成的情況下遭否決。筆者希望當局能與時並進,從善如流,以全新思維處理堆填區土地用途問題,以免公眾資源再被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