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日漸老化,但政府經常誇口說,現有的福利制度已足夠應付。事實上,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七十歲以上),每月只有一千一百八十元;需要經過資產及入息審查的長者(六十五歲以上)生活津貼,則每月只得二千二百八十五元;不能與「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重疊領取的綜援金,是每月三千零五十五元(健全單身的六十歲以上長者)。在高通脹的今天,領取綜援金或津貼的長者,試問如何能有尊嚴地生活?

至於有十多年歷史的強積金,飽受詬病,強迫全港受薪階層把供款押在變幻莫測的證券及債券市場。即使是新近實施的「半自由行」,投資組合調度甚不靈活,又不能酌情提早抽走基金,更要被私營基金公司任意剋扣服務費。對青壯年一代的打工仔而言,強積金對他們的未來退休生計,並無有效保障。

六月三十日,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名譽教授周永新,為其團隊研究的全民退休保障研究報告發表在即,先在電台接受訪問。周稱團隊研究後發現,香港欠缺全民公共退休金,有必要實行退保制度,但各方案均涉一定開支,或需透過政府注資、增加強積金供款及加稅等方式維持。周永新最後慨嘆,若社會無法取得共識,便「無謂浪費時間」,索性不再討論。

特區政府財政儲備豐厚,少搞一、兩個大白象工程,從儲備中抽出一千億元成立全民退休保障種子基金,再向大企業開徵新稅項,加上僱主僱員供款,便可令計劃長期運作,老有所依又有何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