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敗就是隔牆扔磚頭,誰被砸中了誰倒楣。今次倒楣的是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這位十八大時進身中央候補委員、即將成為封疆大吏的政壇明日之星,在毫無徵兆之下,淪為今年第十四位下台的省部級高官。

萬慶良出事當天本要出席廣州大學的一項活動,活動舉行前一個小時被取消,而當時廣州市委班子正在集中學習前一天萬慶良關於群眾路線活動的講話,期間有電話通知萬被抓了,會議作鳥獸散。而上次山西省政協副主席令政策被查,同樣是突如其來。這些都說明,王岐山主掌下的中紀委查案保密工夫到家,效率驚人,頗得以前香港「廉署保密,密密實實」的精髓。

相比之下,以前的中紀委堪稱「四面透風」,消息一早洩露,被查者有很大的操作空間,當年深圳市長許宗衡得知自己被中紀委盯上,便委託中間人攜帶大量資金到北京活動,可惜所託非人,最終賠了金錢也把自己搭進去了,不過,成功把自己「撈回來」的應非少數。事實上,紀委查案存在大量的貪腐空間,某官被查的消息可能是故意釋放,誘使被查者花錢消災。權力就是尋租的工具,如今中紀委好比明朝的錦衣衞,說查誰就查誰,如何防止權力被濫用,是對中共第五代及王岐山的一大挑戰。

另一方面,第五代反腐另一受人詬病之處,就是拍蒼蠅非常有力,打老虎則拖泥帶水。萬慶良雖官居省部級,已非小蒼蠅,但也決稱不上是大老虎。

萬慶良在任期間曾有一句反腐名言,即對腐敗零容忍,應露頭就打,「防止蒼蠅變成老虎」,這話如今已變成一句冷幽默,蒼蠅要防止自己被拍死,就得抓緊時間將自己變成老虎,而一旦成為老虎,想打就不容易了。

不是嗎?那些大老虎都是明擺着的,尋常百姓都知道,但中紀委不是下不了手,就是騎虎難下,刑不上常委的鐵律至今未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