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局一○/一一學年實施新教學語言政策後,本港英文中學大幅減少至約一百多間,不少本採用英語教學的老師,因配合母語教學而須改用中文授課,令非語文科教師的英語水平普遍下滑,一旦任教的中學要求個別科目「走回頭路」重拾英語教學,一般教師亦難以適應。有中學校長建議,教育局檢討新教學語言政策時,應對以英語授課的非語文科教師提升英語要求。

教育局規定,以英語授課的非語文科教師,須具備香港中學會考英文科(課程乙)C級或以上;或中學文憑試英文科3級或以上;或IELTS(國際英語水平測試)達6級或以上;或英文基準試閱讀、寫作、聆聽及口語四份卷達標等條件。

學生時代英文差遺禍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林日豐分析,自資學位課程近年持續增加,適齡學童入大學率亦提升至約百分之十八,較二十年前大幅增加九倍,令整體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亦不及從前。加上教育局於一○/一一學年實施新教學語言政策,採取「分班」形式以英語授課,但此舉即令英中數量大減,全港目前僅剩餘約四成中學生可接受英語教學。

林指,不少中學被迫改用中文授課後,大多數老師已習慣採用中文教學,即使中中可利用不多於總課時百分之二十五作為英語延展教學活動,「化時為科」即可選擇不多於兩個非語文科目改以英語授課,老師亦難以適應,起步時極其困難。

此外,中學資深英文科老師郭顯成亦指,新學制下,中學文憑試英文科程度較舊制高考淺易,更令人擔心將來入讀師訓學位課程的學生,英語水平將隨之下滑,影響將來的教學質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