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主義」是指政府積極介入市場,透過增加公共開支,建立福利制度,或興建大型基建,合理再分配社會財產,製造就業機會,以振興經濟。雖然香港號稱「自由市場經濟」,前港督麥理浩在港的德政,發揮出凱恩斯主義最成功的一面,因為當時的基建工程都是有利民生,公帑用得其所,其時港府並不算富有,但仍有心改善港人生活,實屬難能可貴。

凱恩斯主義並非萬試萬靈,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爆破,該國政府庫房仍有巨額財政盈餘,故大興土木試圖刺激經濟,可是多數工程都是大而無當,結果不景氣持續二十多年。

香港九七之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經濟衰退引致財赤,政府乘機削減社會福利,及推動公營事業私有化,立竿見影的效果是踏入「貪曾」時代,財政預算赤字絕迹,年年有盈餘,但社會安全網被削弱,以致官富民窮,貧富懸殊現象加劇。「貪曾」時代的公共理財哲學,仍有一點凱恩斯色彩,卻是重蹈日本政府覆轍,無論是「六大產業」或「十大基建」,都是不切實際,僅得兩項基建順利動工,最近高鐵工程延誤,導致已嚴重超支的西九文化區第三期完工無期。

五月二十八日,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稱,「香港文化發展追不上,(建成西九第三期)都會造成浪費」,引起文化界公憤。六月一日林鄭又突然改口,說對第三期「有承擔」,意味西九將成財政無底深淵。過去十年特區政府公共理財,真是一再應了「善財難捨,冤枉甘心」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