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氣悶熱,須慎防中暑。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稱中暑可致多個器官衰竭,死亡率達三成。本港每年約有五十至六十宗中暑入院個案,高峰期為七至八月。他呼籲戶外工作者及行山人士適當補充水分。他又指,常用於收鼻水的抗組織胺類藥物會減少排汗,影響散熱。本港多年前曾有男子服抗組織胺後行山,中暑後送院不治。故市民服藥後應避免進行戶外活動。

在酷熱天氣下進行戶外活動須慎防中暑。(資料圖片)

中暑急救示意圖
雨傘遮陽
蕭粵中稱,如無法將中暑病人移到陰涼處,可用雨傘為其遮擋太陽。

墊高雙腿
熱衰竭病人因血壓低引致頭暈,可讓其躺下及將其雙腿墊高,加快血液流到腦部,助病人回復清醒。

濕巾抹身
蕭粵中示範用濕毛巾為中暑病人抹身,亦是有效的降溫方法。

濕巾置腋下
將濕毛巾放在中暑病人腋下,有助病人散熱。

中暑徵狀及處理法

人體透過排汗散熱,當置身於炎熱環境中,散熱速度比吸熱速度慢,就會中暑。當氣溫超過攝氏三十度時,中暑風險會隨之增加。蕭粵中解釋,濕度高亦會影響人體對溫度的感覺,例如氣溫為攝氏三十四度,但若濕度達百分之八十,體感溫度可高至攝氏五十二度。因此身處炎熱兼潮濕環境,會特別辛苦,亦更易中暑。

每半小時宜飲100ml水

他指出,一般人將熱抽筋、熱昏厥和熱衰竭也當成中暑,前三者也可算是輕微中暑,但與中暑不同。中暑病人會面紅,最明顯徵狀是不排汗,故皮膚表面乾爽,脈搏較快,體溫一般超過攝氏四十度,令器官細胞因溫度過高而死亡,導致心及肝等器官衰竭。病人會昏迷,有時會出現溶血,即紅血球自行爆裂,也無法產生白血球和血小板,引致嚴重出血,須立即送院接受深切治療。

蕭粵中稱每年七至八月,不少市民進行毅行者訓練,中暑入院個案增加。重陽節掃墓期間則較多長者中暑,多數情況輕微。他提醒市民進行戶外活動時,每隔半小時便飲約一百毫升水。若運動量大或小便次數少,便按需要增加飲水次數,亦要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如發現有人中暑應召救護車,救護車抵達前可先為病人解開緊身衣物,以雨傘等擋太陽;亦可用濕毛巾放病人腋下和頸,及為病人抹身加快散熱,減低中暑傷害。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