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面向黑板,我哋睇唔到口形;早會單靠讀唇亦睇唔明。」以上都是聽障學生常面對的學習困難。先天患深度聽障的小六生王雪盈,連飛機經過的巨響也聽不到,小學入讀全港唯一提供全面手語雙語協助的主流學校。手語老師在課堂上提供翻譯及支援,在雪盈崎嶇的學習路上扶持。但支援該校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今年七月將停止撥款,校方擔心欠缺資源,明年或未能取錄聽障學生,希望教育局撥款讓計劃得以延續。

家長及學生做出「支持」的手語,希望政府長期支援聽障學生。前排左二為王雪盈。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共融班上有兩名老師授課,一名主力提供手語。

雪盈的耳窩先天未有發育,四歲學習手語。父母希望她擁有正常社交生活,小學時安排她入讀全港唯一提供手語協助教學的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手語老師及健聽同學的協助,令她排除學習障礙。

不會令口語退化

「分組時識手語嘅同學第一時間幫我翻譯;老師背向同學時,我可以睇手語老師翻譯」。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現有三十六位聾生,校長胡艷芬指,中大為該校提供三名手語老師協助課堂,另提供手語教學及共同備課等支援。

負責計劃的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主任鄧慧蘭指不少聾人教育專家已證實手語能助聾人口語同書面語發展,計劃經驗進一步印證手語有助聽障學生在主流學校學習而不會令口語退化。她指計劃所需資金約三百萬元,與小學合作項目為八十多萬元,盼教育局可提供經常撥款,但對此不樂觀,「教育局對手語一知半解,成日認為手語無規範化」。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批評教育局政策矛盾,「話推融合教育,但又唔畀支援」。

教育局回覆,為支援學校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包括聽障)學生,一直向學校提供「學習支援津貼」、「加強言語治療津貼」及「增補基金」的額外資源,學校應靈活運用校本資源,試行不同模式的支援。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六年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近六千五百萬元,推出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撥款將於今年七月結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