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詡為國際都會,但生活質素與外國宜居城市的標準相差甚遠,究其因由,與政府着重行政方便的管治理念不無關係。在城市規劃缺乏一套完整理念的情況下,當局雖然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但市民仍未能享受應有的生活質素。

按照現時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政府須為社區提供一定數目的康文設施,例如每十萬人的社區便須提供十公頃休憩用地及一個足球場。然而,制訂上述規劃準則並不代表市民的生活會多姿多采。在歐美國家,政府非常着重提升市民的生活情趣及文化水平,設法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文化康樂活動。雖然香港不少康樂設施的質素可與其他國際大都會媲美,但市民生活質素卻與歐美先進城市相差甚遠。

其中一個未能善用香港獨有環境、提升市民生活質素的例子,便是政府未能有效使用香港的天然資源。雖然香港三面環海,水域面積達一千六百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三百六十公里,但香港大部分海域均供貨船停泊或用作商船航道,一般市民根本難以安全地進行水上活動。少數適合興建小艇碼頭的海岸被政府以低廉價錢租予收取高昂泊位費用的私人會所,終令水上休閒活動成為富豪獨享的特權。

與此相比,外國政府卻會以政策推動小艇休閒活動。例如加州政府設立小艇及水道部,並資助地區政府發展小艇碼頭,令加州的小艇泊位供應充足,租金遠較香港為低,而小艇的普及程度亦遠較香港為高。

筆者曾建議將香港發展成小艇天堂,但當局沒有接納,近年更加強規管,以行政手段進一步剝奪市民使用小艇的權利。香港如不改變僵化的管治理念,優質生活只會是港人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