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成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一部分的本港電話亭,已有逾六十載的歷史。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的本港政府開始設置公眾電話亭,屬傳統英式設計,現時仍有兩個擺放在西港城。

鄭寶鴻表示,本港電話亭最早出現在戰後,屬傳統英式設計。(資料圖片)

等於一年人工

「六十年前要裝固網電話唔容易,要賄賂先申請到!」鄭寶鴻表示,在五十年代,固網電話申請手續繁複費時,一般人甚至要付約一千元「疏通費」才可獲批申請。當年的一千元,差不多等於普通人一年薪金。他又指出,雖然部分酒樓、茶室亦會提供免費電話,但「幫襯咗先畀你用」。而早期的電話亭,每次收費約三毫子,屬大眾可負擔的價錢,主要設置在港島市區。

「以前通常係有急事或打返屋企報平安先用電話亭,後來唔少人約會都會靠電話亭做聯絡。」鄭寶鴻指出,八十年代起,街道上電話亭數目雖增多,但排隊打電話的情況仍經常出現,當時的使用者亦不只局限於「打返屋企報平安」,不少年輕人還會用電話亭聯絡朋友,相約看戲吃飯。而昂貴的「大哥大」在當年主要為生意人所用,未有對電話亭構成「威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