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醫療亂象叢生,醫療技術更被批評因「技不如人」,致病人紛紛到台灣求醫。有病人組織及醫學界批評近十年,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楊永強及周一嶽漠視醫療水平,削減醫療開支,公共醫療系統面對人手緊絀及服務需要大增,醫護人員難有機會到海外培訓,窒礙本港提升醫療水平。他們又警告,若醫療撥款仍維持現水平,將永遠無法追到已發展先進國家的醫療科技,更會遭台灣、南韓、日本、新加坡等鄰近地區醫學技術一日千里的威脅。

台灣政府為提升醫療技術,每年投放在衞生科技研發的經費高達四十億新台幣(約十億港元),對人才培訓、技術及設備提升亦有一定比例的補助,當局更訂明各級醫護人員到外地進修、研究、實習的補助項目與金額,相關經費佔衞生政策八百億新台幣預算的百分之五。

撥款遜先進國逾兩倍

社區組織協會病人權益幹事彭鴻昌稱,本港公營醫療開支長期不足,公營醫療開支只佔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點四,相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成員國的平均百分之六點六相差兩倍。此外,於二○一三年至一四年,每名港人平均的公營醫療撥款約七千港元,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成員國約一萬九千港元亦相差很大。這些數字警示政府,若香港公營醫療撥款仍維持現水平,本港的醫療科技、創新及服務水平將無法追到已發展的先進國家。

彭續說,公營醫療服務需求不斷上升,港府向醫管局的撥款,只是用於維持恒常開支,開設新服務,以及處理部分壓力大的醫療科目,並不包括醫護培訓,「只能靠醫管局及醫院睇下自己有冇錢」,但同時要面對人手短缺,無多餘人手補替到海外培訓的醫護,令醫護接受培訓的機會大減,無法提升醫療技術。

本身為醫生的立法會議員郭家麒則稱,自楊永強及周一嶽上場後,大大縮減保送醫生到海外培訓的資源,醫生難有機會到海外學習醫療新技術。他又警告,台灣、南韓、日本、新加坡本身的醫療水平已經很好,香港醫療卻面對資源緊絀、青黃不接、人手培訓不足等問題,醫療優勢正面臨很大威脅,以香港整形外科為例,曾經在亞洲有出色位置,但今非昔比,易小玲三十三次手術失敗事實更令香港醫療水平受質疑,令香港丟臉,業界難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