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家欣】至親離世,家人哀痛,但若持續多年不斷懷念死者,將影響正常的社交生活。聯合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沈君豪指出,喪親後哀傷心情未隨時間過去逐漸減退,並持續超過半年無法緩和,即屬「複雜性哀傷」,需要接受治療。喪偶或子女去世的人士較難接受親人不在的現實,有喪子二十多年的父母,哀傷程度不減。

沈君豪(左)解釋,複雜性哀傷令患者飽受煎熬,需協助他們走出哀傷。

外國數據顯示,每十名喪親者中,便有一名複雜性哀傷患者。沈估計,本港每年四萬宗死亡個案,以每名死者有四名親屬計,哀傷患者每年就有一萬六千人,問題不容忽視。

沈君豪表示,複雜性哀傷患者持續並強烈地想念死者,無法接受去世的事實,覺得失去死者,人生沒有價值。更會因害怕談及死者生前逸事,拒絕與親友見面。以往常與死者同遊的地方,亦不敢再去,因而將自己孤立起來,生活如行屍走肉般。

喪偶喪子較嚴重

他說,喪偶或失去子女的父母哀傷程度較嚴重。一名四十多歲母親因二十多年前沒理會家中一個櫃的櫃腳破舊,最終倒下將年幼兒子壓死。她一直因「害死個仔」而內疚,患上抑鬱症。另有一名六十多歲母親因與女兒關係特別密切,女兒十年前因病去世,她頓失倚靠。女兒去世後的十年來,該名母親不單在房間掛上女兒遺照,更每日為女兒倒一杯水。經了解下,才得悉她女兒去世前曾表示感到口渴,但醫生指病人不可飲水,母親因無法達成女兒臨終心願,故每日倒水給去世女兒,希望「為個女做番啲嘢」。

患者拒絕接觸外界,不會主動求助。沈君豪表示,患者因長時間活在痛苦中,日常生活難免受影響,直至身體不適求診才被發現。該名失去女兒的母親因長期難入睡和疲倦,到普通科門診求醫,醫生發覺她愁眉苦臉,引導她講出心聲,才發現她喪女心結未解,轉介精神科跟進。因此,此類個案有賴家庭醫生或患者親友發現。

為助複雜性哀傷患者走出傷痛,聯合醫院去年初以試驗方式開設「多學科複雜性哀傷治療計劃」,由精神科醫生、護士及職業治療師提供針對性心理治療計劃,每周一小時,合共十六次治療。他們先評估患者喪親後,起居飲食出現的問題,透過心理治療讓患者接受親人去世的事實。有需要時會邀請患者家人共同參與,協助患者重建正常生活和建立人生目標。過去一年,已有約十名患者接受了治療,若獲額外資源,將可為更多病人服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