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筆者年輕時,這段《出師表》背誦得搖頭擺腦、七情上面,如今一晃眼二十多年,彷彿仍是昨天之事。

文憑試中文科建議重設範文,初步定為十至十五篇。筆者日前隨意抽問了二十多位曾應考文憑試的學生,當中大概只有三分之一表示在學期間曾讀過《出師表》。我登時呆了半晌,心道:「怎麼搞的,作為中國人,豈能不唸《出師表》?」

中國古文中的經營謀篇、洗字煉句,再加上「文以氣盛為要」的標準,在世界文學上可謂別樹一幟,不熟讀古文,白話文不可能寫得像樣。恕我大膽講句,當代不少中文作家的白話文寫得溫溫吞吞、支離破碎、彆扭做作,皆因他們的中國古文讀得太少,反而專靠吸啜洋人文學的奶水長大。這些人以歐西文學的筆法,套用在中國語文之上,南橘北枳,似是而非,致使不少文學作品令人難以卒讀。

不信的話,你問問自己又問問朋友,當代取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兩位中國作家,他們的作品大家讀過多少,為甚麼不少人拿上手後都不願讀下去?因為明明是男人,卻偏要在他頭上插上金釵、銀簪,再穿上繡花裙,真個煞是難看!當代的中文就是被弄得如斯陰陽怪氣、不男不女的。我想,是時候要「復古改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