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知道內地飲用水生產商農夫山泉是否真正的君子,但它的確耐心等待了半年,然後瞅準時機果斷出手,進京舉報《京華時報》在今年四至五月間捏造國家行政主管部門意見,持續二十八天以連續六十七個版面、七十六篇報道攻擊農夫山泉,具有明顯的預謀和組織性質,對農夫山泉實行輿論暴力。

農夫山泉這一招夠狠。在《新快報》記者陳永洲涉嫌「商業信譽侵害罪」被長沙警方跨省刑拘,並在央視自證有罪後,當局正以「新聞尋租」為由大肆圍剿媒體的監督批評報道。十一月一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還就陳永洲案件發表談話,要求各地依法查處新聞敲詐和有償新聞等問題。農夫山泉選擇此時出手,真可謂恰逢其時,時機拿捏得精準老到。

陳永洲事件及《新快報》高層因此被問責免職帶給媒體的衝擊,不在於長沙警方不顧程序正義跨省刑拘,也不在於陳永洲經不住審訊盤問就竹筒倒豆子,當着央視鏡頭懺悔招供,自取其辱,而在於當局就此掐住了不聽招呼媒體的軟肋,在道德層面將其徹底污名化,從而形成了箝制言論自由的「寒蟬效應」。

在一片肅殺氛圍之中,媒體主動收聲是必然的結果,言論自由在道德層面被當局營造的所謂社會正義壓制和強姦。當局的這種手法頗有當年文革遺風,一方面渾然不顧司法程序正義,另方面公然以政治名義進行道德審判,所謂「未審先判」,打人先打臉地將媒體置於極不堪的唯利益至上的小丑位置。即便媒體想自辯自清,也已經失去了人心支持。

農夫山泉這時舉報《京華時報》,則猶如在媒體的傷口上撒一把鹽。《京華時報》上半年罕有力度的揭批,無法不令人懷疑其中有訛詐成分。現在就可肯定的是,農夫山泉必然一告一個準,《京華時報》也必被收拾,媒體的嚴冬真的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