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香港的「人口政策」都是經濟政策,港人生活質素不是特區政府的主要考慮。政府上星期發表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開宗明義指出:「面對工作人口下降,我們的經濟能否保持競爭力?要讓經濟持續發展,我們需要提升勞動人口的生產力,抑或物色新的人力來源呢?」經濟發展能保證人民生活幸福嗎?對一百三十萬生活水深火熱的貧窮戶而言,經濟發展重要嗎?發展於我何有哉?

主流經濟學者認為,已發展地區的育兒成本隨經濟發展而激增,是社會少子化的重要原因。奉行極端資本主義的香港百物騰貴,生活開支有增無減,「香港是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地區之一」有以致之。增添一名家庭成員,衣食住行和醫療教育開支即以倍數增加,而且「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育兒的經濟和心理壓力令人窒息,自然令年輕夫婦卻步。

再者,新一代重視生活平衡,節省下來的育兒成本,足以讓夫婦兩人每天下午喝星巴克咖啡和晚上觀賞法國電影,兩個人的中產生活和三個人的掙扎求存有雲泥之別,育兒在香港其實也是一種奢侈品。

諮詢文件對退休保障、房屋、醫療和福利等課題避而不談,但區區認為這些才是人口政策的重點。擁有豐厚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基金,未實行累進稅模式的特區政府,欲刺激港人生育,為何不參考北歐社會民主主義國家的「從搖籃到墳墓」,增加對港人育兒的各種補貼呢?人們因而不禁懷疑,特區政府早已決定以「新香港人」作人口政策的最終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