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秋二祭,孝子賢孫都會到先人的墓地或龕場祭祀,但今年重陽節卻有居民組織抗議居所附近出現非法龕場。港人生時期盼有個安樂窩,亦望死後能有安身之所,但兩者為何不能共處一區?殮葬用地對港人有何影響?

顧問老師:April Ip

Q:興建骨灰龕場為何會引起附近居民反對?

A:不少港人抗拒在居所附近興建骨灰龕場,這與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價值有關,中國人忌諱死亡,除了傳統節日前往祭祀外,日常生活都不想接觸死亡、殮葬等事,亦擔心龕場接近居所會影響風水。而且人對死亡的抗拒更可能影響他們的精神生活,容易疑神疑鬼;亦恐怕拜祭儀式會引起空氣和聲音污染,令居民生活質素下降。

Q:香港地少人多,與殮葬用地短缺有否關係?

A:兩者未必有直接關係。政府對殮葬用地欠缺長遠規劃,許多大型殮葬場所都於舊時興建,無大型殮葬場於近十年新建。當供應不變,而需求不斷增加,殮葬地和龕位亦更見罕有。政府掌握本港每年的死亡數目,卻無相應規劃墓地,殮葬地愈見短缺。政府可考慮將無人管理的墓地更新,搬到郊區,可加快騰出空間予新的使用者。

延伸思考

1.骨灰龕場不受居民歡迎,面對龕位短缺問題,兩者應如何平衡?

A:加建骨灰龕場時,政府選址應遠離民居,令受影響的人士以至爭議都可降低,而且龕場不一定要於市區加建,政府可開發居民少的島嶼,劃為殮葬用地。而且在營運龕場方面,亦應將龕場對附近居民的影響盡量減低,例如民居的座向不會對正龕場,減少居民的抗拒感;另外亦要多加監察和控制該處的空氣質素,可規劃足夠的交通配套,都可令市民對龕場的負面情緒減少。

2.骨灰龕場對居民的生活質素有何影響?

A:生活質素可分為兩個層面討論:物質和非物質的生活質素。居所附近興建龕場會令居民的物質生活質素下降,這類厭惡性設施不受歡迎,會令該區的樓價下降,等同令該區物業業主資產下降。而且每年數個時節,都會有大批人潮到龕場拜祭,交通配套未必可足夠應付人潮。而在非物質方面,龕場亦影響附近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例如祭祀儀式會燃燒香燭紙錢,過程生出大量灰塵;另外,龕場更可能對居民構成精神壓力,儀式的聲響會令他們精神緊張,疑慮不安,影響精神健康。

3.政府是否有責任為港人規劃殮葬用地?

A:當然有。死後屍體可獲妥善處理和安葬,是人類的基本權利,市民不應時刻憂慮死後,屍體能否被安置,政府有責任安排。而且規劃殮葬用地牽涉的長遠發展,因殮葬土地無可避免會影響周邊的發展,甚至令附近土地的用途受影響,因龕位和墓地會令鄰近住宅區的樓價下跌,故此政府應認真考慮殮葬用地的選址。現時市民輪候公營龕位需時長,在缺少供應下,結果令私人非法龕場叢生,社會爭議不斷。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