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從李克強提出概念到正式設立,速度之快超乎想像,從中可看出中國新一屆政府加速改革的意圖明顯。但指望在這一改革「試驗田」中收穫巨大紅利的願望,從一開始就要打個折扣。潑此冷水,是因為拆除種種關稅和非關稅的壁壘已經不易,而逾越意識形態的「防火牆」更難。

網禁就是其中一個高不可攀的牆壁。本港媒體數天前報道稱上海自貿區將解除網禁。次日,《人民日報》網站就否定了相關消息。該報海外版隨後就解除網禁傳聞發表文章稱,上海自貿區不應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如此上綱上線,給部分地區互聯網解禁的前景潑了冷水。

自貿區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現代化國際交流,以及中國樹立改革開放的形象,都需要訊息開放。當局擔心的是,在局部地區破除網禁,為外籍人士提供超國民待遇,會遭致正在經歷互聯網整肅的網民強烈不滿,甚至引發強烈的民粹意識。官媒將上海自貿區將要開放網絡批評為「租借」,可見此言不虛。更為重要的是,國務院關於上海自貿區的方案提出,要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若是如此,勢必要在更廣泛的地區開放網絡,這在敵情意識強烈的意識形態管理者看來,是洪水猛獸,當然萬萬不可接受。

深圳前海當局曾來港聽取傳媒服務界的意見。一眾傳媒大佬異口同聲要求取消網限,至少轉播本港電視台的畫面不出無厘頭廣告和迎客松。聞此呼籲,當時前海的官員只是埋頭記錄,不置可否。確實,意識形態領域之事,不是這幫技術官員所能回應的。

現實世界,政治原則與經濟原則必須相互適應,這是常識。中國政治改革滯後,以至於經濟改革難以為繼,這令溫家寶當時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一再呼籲政治改革。但是現在,前任總理的難題依然橫亘在李克強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