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廣場恐懼症患者來求診,服過藥後有好轉。但有次因為颱風襲香港而延誤覆診,數天沒有服藥後病情轉差。

廣場恐懼症最惱人之處是患者會害怕停留在一個可能無法得到援助或無法立刻離開的地方,如人多的地方或在長途高速公路的巴士,病發時患者會感到焦慮、顫抖、心悸、頭昏和惡心等極之難受的病徵。病人因為要避免這些病徵而終日留在家中,沒有前來覆診。

家人見他的病情每況愈下,前來診所求助,問有甚麼辦法可以令患者衝破這些障礙,及早求醫。

我給了他們以下建議:

找患者最信任的人勸導

患者信任的人能設身處地聆聽他的感受,並從多方面,更深入的角度回應患者的說話。患者除了感到有人明白他的感受,或會對自己的病情有更深入的體會,也較易接受對方的建議。

找出治愈的意義

只是想治愈和身體健康,對很多患者來說並不足以令他們持之以恒地接受療程。但若患者能看到痊愈後的生活,如與家人到外地旅遊,與朋友再次投入共同嗜好,重拾重要的工作崗位……這些對患者來說會比單單戰勝病魔更能激發求醫的動力。

開放式的問題

若問題可以只會用「是」或「否」來回答,患者未能深切體會健康的重要性。但一些開放式的提問,即患者需要思考,並需要用詳盡的句子來回答的問題,卻能讓患者在思考過程中體會到接受治療的迫切性。「廣場恐懼症對你的生活有沒有影響?」和「廣場恐懼症對你的生活有甚麼影響?」這兩個提問方法,哪個較有效讓病人體會到治愈廣場恐懼症的迫切性呢?

家人使用以上這些技巧去說服病人,最後病人都勇於面對焦慮,在家人陪同下再次跨出家門,前來覆診。此外,他也有額外得着,他對自己的情緒病和治愈後的生活有新的體會,更積極地接受治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