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構調查了一千名香港市民,問他們心目中的中產定義,結果五成六人認為中產應擁有價值二百至八百萬元的物業,另有價值五十至六百萬元的資產。以此看來,你只要擁有最少二百五十萬元的身家,在不少香港人的心目中,你已可算是中產。

二百五十萬元在今日的香港可以用來幹甚麼?在這個市區唐樓都要七千元一呎的年代,二百五十萬元只夠你買一個比劏房大少許的單位,從此蝸居其中。這個年頭,做個低級中產,不如做貧民好。

據統計,目前公屋住戶的人均居住面積比私樓住戶為高。香港就有很多這類一生胼手胝足、勤勤懇懇的中產小殼蝸牛,他們有中產之名而未必有中產之實,因為收入高於入住公屋的條件,所以惟有一生拚搏,到頭來除一個「小殼」物業外,便幾乎一無所有。

換了我是他們的處境,我會將物業沽出,再將所有資產換作國有商業銀行的股票,二百五十萬元大抵每年可收取十二萬元股息,將股息用於租房子自住,博取未來三數年內國家的經濟持續發展,屆時手上的銀行股可能升值一倍,身家便平白可翻了一番。假如樓價如一般人所言未來只跌不升,則三數年後大可將手上的銀行股出售,取回一半現金買物業,一半繼續作投資,則中產的困境或可解決。

嗚呼!原來低級的中產真比窮人更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