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超球隊訪港的盛事竟變成「揚威國際」的醜事,是天災還是人禍,答案顯而易見。香港大球場的爛地事件,康文署解說因今年降雨量多及賽事頻密,令草地不勝負荷。實情是康文署於去年已知悉賽程,怎能在出事後才推卸責任?難道因球賽是盛事基金所舉辦的「和諧粉飾活動」,故此康文署被迫充「大頭鬼」?

多年來香港在體育運動方面成績不算標青,多位傑出運動員如李麗珊、黃金寶、李慧詩等都是靠自身努力,在刻苦的環境下取得佳績,政府的協助可說是少之又少,而在團隊運動方面更鮮有佳績。

其實,香港有不少青年願意投身全職運動員的行列,可惜全職運動員這幾個字在香港實是奢侈品。原因除了港人因工時過長,對運動「有心無力」外,更是政府多年來對運動場地設施缺乏投資所致,如果沒有舉辦像亞運等大型體育活動,坐在辦公室的官僚根本就沒有打算增添運動設施,更遑論交出一套完整的體育政策和願景。「沙地大球場」事件正好揭露了政府對體育運動的「外行」,其實足總主席梁孔德早已對大球場的去水系統提出警告,可惜政府部門一直沒有正視。

筆者不是認為香港一定要成為體育之城,但一個優良的運動場地,其價值遠勝於表面上所看到的。近年香港籌辦得最成功的國際盛事,可算是國際七人欖球賽,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旅客訪港,帶來近三億元的收入。而最令香港得益的,是一項成功的國際活動為香港帶來的榮耀,證明香港有足夠的能力舉辦其他國際盛事,長遠可成為一城市特色。但經此一役,香港今後或許無緣再籌辦亞洲足球錦標賽,政府是時候考慮這個「爛攤子」自己是否有能力管理下去,或是應交予有能力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