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禮賢(左)示範「馬龍式順行性自制灌腸法」造口位置。旁為資深護師郭彩鳳。

【記者黃卓然報道】失禁並非長者才會面對的尷尬問題。伊利沙伯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陸禮賢指出,除身體機能退化外,部分失禁患者是因先天性疾病如脊骨錯生,或後天脊椎神經創傷所致。有神經系統問題的患者自小意識不到便急,或無法控制排泄肌肉排便,最終滿瀉漏出。部分患者需定期灌腸放便,防止失禁。伊院近年引入微創手術「馬龍式順行性自制灌腸法」,病人毋須他人協助下自行灌腸,增加自理能力,減少心理負擔。

陸禮賢(左)示範「馬龍式順行性自制灌腸法」造口位置。旁為資深護師郭彩鳳。

十九歲的Ann,出生時患椎間神經脂肪瘤,切除腫瘤後喪失排泄能力,雖然仍有便急感覺,但無法控制排泄肌肉的縮放。Ann自小便需要母親的協助,隔天由肛門注入藥水灌腸放便。Ann指因母親工作忙碌,偶然難協調時間,她曾經四、五天沒有灌腸放便:「好辛苦,個肚脹得想爆開。」此病令Ann的社交生活亦受影響,她從不敢參加宿營等課外活動,因怕排便引起尷尬。

剪開盲腸末端變造口

去年,Ann在伊院接受「馬龍式順行性自制灌腸法」手術,術後可自行灌腸排便,她隨即參加期待已久的四天宿營,享受年輕人的正常社交生活。

陸禮賢解釋,手術是把俗稱「盲腸」的闌尾腸末端拉至皮膚表層,然後將闌尾腸末端剪開成腸臟造口。病人可從造口放入幼管,向大腸注入藥水灌腸。由於注入藥水的方向與腸臟蠕動方向一致,此法比傳統從肛門注入藥水的灌腸法更有效清理腸臟,病人可自行灌腸,增加生活的靈活性。手術引入三年以來,只有三名病人接受手術。陸禮賢呼籲市民對理遺問題放開成見,病向淺中醫。

陸禮賢又稱,病人動手術的肚皮皮膚結疤後,可能收緊令造口收窄或硬化。若由肚皮皮膚所造的瓣膜縫合未如理想,有機會滲漏。因此,只有身體狀況理想、肚皮無動過手術,以及經心理評估的病人才適合此項手術。此手術過往以非微創方式進行,醫生替病人開刀,肚皮留下近五寸長傷口,微創則可減少出現小腸氣及腸塞等併發症機會。

馬龍式順行性自制灌腸法

‧先於患者肚皮開兩小孔,一個位於肚臍下方,一個位於小腹右方。

‧從肚臍下方小孔放入內窺鏡。

‧從小腹右方小孔放入長形鉗,鉗將闌尾腸抽起帶出肚皮。

‧剪開闌尾腸末端,將旁邊的肚皮皮膚楔入闌尾腸內縫好,於闌尾腸內形成瓣膜,防止灌腸藥水或糞便從造口滲出,及保護闌尾腸末端不會因長期暴露於空氣而乾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