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球場變身大爛地,令人痛心之餘,不少市民發思古之幽情,懷念起香港足球隊叱咤亞洲風雲的年代。如今港足國際排名已差不多是「地底泥」角色,還有機會東山再起嗎?

所謂波是圓的,世事無絕對,前景暗淡的港足突然升起了曙光。剛過去的禮拜天,逾千市民參加街頭「踢波」運動,「踢波」的本意是抗議醜聞纏身的發展局謬波局長,結果歪打正着,鍛煉了腳下功夫。謬波局長不滾蛋,踢波運動不停止,踢着踢着,有機會踢成全民足球運動。

事實上,既然討厭的垃圾可以循環再造,「廢官」周一嶽可以翻閹做平機會主席,「乞人憎」的謬波局長除了供人腳踢發洩,亦可以發掘正面意義。一來,他堅拒辭職,打不死的小強精神足以鼓勵港足逆境而上;二來,鼓勵更多年輕人走上街頭踢波,當年的球王比利、馬納當拿亦都是街頭踢波的暴風少年。設想有朝一日港足再次衝出亞洲,走向世界,謬波局長應記首功。

說起謬波局長風波,人們不能不感嘆現屆特區政府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天殘地缺的梁班子,最缺少的就是北大人口中的「筲箕」──挑選管治團隊時,不懂得去蕪存菁、去偽存真,結果沙石俱下,良莠不齊。選特首要筲箕,選問責官員同樣要筲箕,目的不是要篩掉偽君子聲稱討厭的「艷星」,而是篩掉無能的官員。

筲箕堪稱中國第五大發明,它選出良種,篩掉稗子,而「艷星」決不在稗子之列。艷星之所以叫艷星,主要有兩大特質,真材實料兼胸懷坦蕩,樂於透明化,不像本地政客那樣既濫竽充數又遮遮掩掩、吞吞吐吐。更重要的是,波大未必無腦,艷星從政,打不得都睇得,比無波又無腦的大多數政客好得多。

一種波是用來踢的,一種波是用來睇的,如果做民意調查,市民是寧願睇波還是寧願踢波,答案已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