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力量改組,選出現年三十二歲的袁彌明擔任新主席,相信令不少人士感到驚訝。在香港芸芸政黨政團中,從沒見過有三字出頭的年輕女性可在政治組織中擔任主席。

香港無論是建制派還是民主派,都被人詬病欠缺新面孔。昔日大家常常聽到一些老牌政黨的「少壯派」已四五十歲,不少人直至退出政界也未嘗領導組織和改革路線的滋味,全因香港政治改革一直毫無寸進,在中央控制下的香港根本不鼓勵培育政治人才所致。筆者不是說政黨一定要大規模年輕化才有新出路,只是每逢選舉大家必然發現,在螢光幕前的候選人已「見足二十年」,他們的背景和路線大家耳熟能詳,但為甚麼沒有新的候選人帶來新的意念?在全球領導人年輕化時,為甚麼香港政府和政黨沒有新人勇於承擔?

筆者年初在台灣經濟文化辦事處的邀請下,與香港各黨派年輕成員到台灣與當地主要政黨交流。言談中,大家發現不少共同難題,例如青年人投票率偏低、從政意欲不大和對政治議題冷感等。有國民黨官員更笑言,他們已把年輕的定義「擴展」至四十歲,好讓黨內年輕化得以繼續。話雖如此,但台灣民主化後已令公民意識大大覺醒,筆者在○九年就曾經參與過台灣當地籌辦的青年政策論壇。該論壇採用審議式民主的方法讓青年人就關心的政策進行商討,需時達數天以上,而且青年人是從台北、台中和台南等四方八面而來,形式相當於早前佔領中環行動舉辦的商討日「加強版」,可見台灣青年人的公民意識已十分強,根本無需國民教育一類課程去「幫助」他們熱愛國家。

香港青年人政治冷感,是源於畸形的政治制度,只有當民主決策能夠真正影響生活,青年人才會有更大意欲去關心社會其他政策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