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多年,港府矢志將香港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在董建華年代,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揚言要將香港打造成超級曼哈頓,並稱香港將會和紐約、倫敦看齊。然而,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每況愈下,國際金融中心的夢幻逐漸消滅。

為了將香港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港府推行了不少措施,包括吸引內地公司來港上市及延長股票交易時段。但上述措施的落實並沒有提升香港的金融地位,近年更發生不少破壞香港聲譽的金融事故。○八年的雷曼迷債事件令市民血本無歸,更令金融監管機制的漏洞表露無遺。此外,當局盲目地吸引內地民企來港上市,不少公司上市後卻爆出造數醜聞,業績大走樣,嚴重傷害國際投資者的信心。近月商交所倒閉亦對香港的金融發展構成災難性影響。

而為了推動金融發展,當局更不惜透過落實強積金政策,迫使市民將其血汗錢交由金融機構管理及胡亂投資。強積金成立至今十三年,金融機構在市民身上共榨取逾四百億元管理費,基金表現更差強人意,市民的退休生活得不到保障。

當局向大財團及內地企業傾斜的金融政策,不但不能令香港與紐約、倫敦看齊,更逐漸被它們拋離,而香港股市交投總值近年已跌至全球第十一位。更令人憂慮的是,內地企業佔股本市場總成交金額,由十年前的百分之四十急升至百分之七十,顯示香港已不再是國際性的金融中心,只淪為內地企業的提款機。

隨着上海及深圳金融體制逐步成熟,香港金融中心的角色必然會被取代,當局妄圖將香港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只會自取滅亡。香港當年依賴輕工業發迹,現在亦應固本培元,重振高增值工業,方可再創新天地,令香港重新發展,市民的生活才可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