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推動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反過來挑旺社會仇富情緒一把火,議題焦點轉向為何不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土地問題。如果有關議題反映民情質疑決策傾斜權貴,近日爭議逐步升溫的名校競相轉為直資議題,同樣折射出教育制度的貧富不均現象。

直資學校既獲公帑資助,又可以大加學費,而且擁有絕對的收生自主權,直資學校是否撥出部分「珍貴」學位供統一派位,全由校方決定,教育局也無權過問。

直資學校被指變相貴族化,排拒低下階層學生入讀,成為直資政策爭議焦點,為何教育政策出現特權階級,當年經手放寬直資門檻的教育官員,是否要為近年愈來愈多名校轉為直資,製造教育不公負責。

早年名校轉直資成風,近年一度轉趨沉寂,早前港島傳統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附屬小學計劃申請轉為直資,豈料遇上阻力,校內校外都掀起反對聲音,校董會決定延後至九月才投票決定,而另一間名校聖保祿中學亦擬轉直資,當然也捲入這場反直資風雲。事實上,近年社會氛圍急劇變化,由質疑官商勾結漸次擴大為對社會種種不公現象的不滿,仇權貴與仇官情緒高漲,名校轉直資被視為製造特權階級的象徵產物之一,轉制已是身不由己,必須接受公眾近距離檢視,變成攸關公眾利益的議題,如果校方一意孤行,後果已不單是惹起批評,有損校譽,而且為手握批准大權的教育當局製造炸彈,再隨便開綠燈,特區政府也要上身,被指控帶頭製造階級分化,把有教無類的教育分等。

名校轉直資的最大優勢是收生自主,不愁沒有學生上門,只愁無法錄取更多精英學生。隨着中一適齡學童人口減少,今年升中派位出現所謂「上移錯配」現象,部分第一組別傳統名校,竟然要收取第二組別學生,收生質素下降,可能危及公開試成績,難以保持名校金漆招牌,直資學校則沒有這種苦惱,對於那些尚未轉制的傳統名校而言,愈遲轉直資,未來江湖地位不保的危機愈大。

其實,近日教育界興起對直資政策的反思,部分聲音不但要求特區政府全面檢討直資政策,收緊入場門檻,而且時光倒流,聲言要追究責任。特區政府在二○○一年大幅度放寬直資政策,當時的教統局局長正是今日的鐵桿「梁粉」、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近日梁班子已折損最親密戰友的商交所主席張震遠,CY梁振英如斷一臂,假如直資舊帳翻起,火頭直燒羅范,形成一股遲來的倒羅范潮,CY身邊還有甚麼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