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阿拉伯之春」,埃及看似走出極權的桎梏,卻是乍暖還寒。穆斯林兄弟會的穆爾西憑民意成立政府,本可創出一番新氣象,但其後對內不能改善民生,通脹暴升,外交除了部分姿態外,無異前朝,反為保自身權力,以最高法院充滿前朝餘毒為名,與其不停對着幹;又在修憲委員會中安插自家人馬;最後更將權力集中於總統一職之手,勾起人民對專政恐懼,激起民憤。解放廣場再度聚集逾百萬群眾,迫使軍方出手,把穆爾西拉下台,由過渡政府收拾殘局。

百萬人民上街,令埃及二度變天,結果如何,尚待觀察。但埃及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其一,他們明白到自身周邊利益,與政治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埃及經過前任穆巴拉克的蹂躪下,財富高度集中,社會流動有限,故此數年前抗爭運動伊始至今,左翼團體及佔人口六成以上的二十五歲以下青年,擔當重要角色,追求制度變更,解決政府的腐敗無能。其二,要求重新立約,在過去一年的修憲中,穆爾西政府未邀其他政團參與,令其公信力大減,更於憲法修訂版中排除以左翼為首之非宗教人士,此舉惹起公憤。而現時各方比較接受的軍方路線圖,暫停憲法,任命一專家小組負責修憲。但這最後能否令各方滿意?會否冰島式的下至上式修憲,才是解決現時政治困局之妙方?

最後,全民制憲,重新立約,對埃及人民而言,並非紙上談兵,而是付諸實行。鍥而不捨,方可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