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終於完成諮詢文件框架,推算未來十年各類房屋單位需求達四十四萬七千個,未有披露公私營房屋比例,但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承認,未來十年房屋需求量公屋比例大於私樓,顯示特區政府協助「基層上樓,中產置業」房屋政策,將會以基層上樓為主軸,至於中產置業,如果所指的是以資助房屋應付需求,未來每年新居屋供應量將是關鍵。

雖然諮詢文件要到九月才撰寫完成發表,未來公屋編配將向特定族群傾斜,顯然已是長策會成員的共識。張炳良明言,諮詢文件會就如何優先回應長者、家庭及居住環境惡劣人士住屋需求,以及提高公營房屋比例徵集公眾意見,意味目前公屋輪候冊約七萬名非長者單身人士,日後輪候編配時間將會再拖長,說不定會刺激更多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更快加入申請行列。

平均計算,未來十年,每年公私營房屋供應量為四萬四千七百個,如與老董的八萬五比較,剛過半數,香港人口持續增加,為何公私營房屋歷經十六年發展,需求量反而下降,雖說當年老董好大喜功、急於求成,八萬五的數目近乎盲目決策,但長策會估算未來十年房屋需求量又是否過於審慎,只略多於八萬五之半,雖然張炳良聲言長策會推算的數字建基於人口和住戶流量,不應與八萬五比較,可是兩個數字落差如此巨大,而且當前房屋供應嚴重失衡,每年四萬四千七百個公私營單位,真的符合實際需要,不會出現短缺?

其實,推算歸推算,考慮現實才是關鍵。政圈中人認為,兩個因素影響長策會估算未來十年房屋需求數字,其一是市場反應,目前披露的數字被視為保守,更拿來跟八萬五比較,假如長策會推算的數字貼近此數,市場又會否有不同解讀?事實上,已有長策會成員謀定後路,認為未來應每年檢討建屋目標,一旦獲特區政府接納,每年四萬四千七百個公私營單位並非鐵板一塊,可以多除少補;至於另一個因素,就是土地供應能否配合十年房屋需求發展,恐怕這才是最現實的問題,限量麵粉只能製作限量麵包,房屋數字與現實土地供應脫節,只會流於空談,數字根本就沒有意義。特區政府目前擬定的兩大拓地計劃,新界東北發展和填海,落實時間少說也要十年,遠水難救近火,與其說未來十年四十四萬七千個房屋單位是需求數字,不如說這是土地供應極限之下的妥協數字。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