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漢明(右二)不時前往中國西北和東北乾旱山區,實地了解大豆耕種實況。

【本報訊】中國是大豆原產地,卻「諷刺地」每年花費大量金錢從外國購入大豆,一○年進口大豆的開支更達二千億港元。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多年前起研究野生大豆的抗逆基因,希望培植出耐鹽抗旱的質優品種,將大豆帶「回家」,並栽種在內地較為貧瘠的邊緣土地,提升產量,造福百姓。

林漢明(右二)不時前往中國西北和東北乾旱山區,實地了解大豆耕種實況。

林漢明希望培植出耐鹽抗旱的質優大豆,栽種在國內較貧瘠的邊緣土地,造福百姓。

大豆原產於中國,有超過三千年的栽種史,中國人利用大豆製作各類食品。美國自十八世紀引入大豆作大量種植,逐漸成為全球重要的經濟作物,至今全球超過八成大豆由美國、巴西和阿根廷出產。相反,中國的農地逐漸減少,可用農田可能只剩下一些水分少、鹽分高及較為貧瘠的邊緣土地,令國內出現大豆短缺的情況,一○年便花費二千億元從外國購入大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基於上述情況,林漢明十多年前聯同深圳研究人員,不時前往中國西北和東北的乾旱山區,實地了解大豆的耕種實況。香港科學館科訊廊正舉行「大豆回家」展覽,介紹林漢明的研究成果,並會探索野生大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解讀大豆的基因。場內並展出多款大豆產品,包括美容用品、油墨及大豆蛋白纖維織成的衣服等,展期至七月三十一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