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雋永:莫高保育刻不容緩

筆者近日帶團考察被譽為佛教藝術寶庫的莫高窟,它既延續千多年的佛教傳承,更承載歷朝歷代民生民俗的第一手資料,被稱為活的博物館。

可惜,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說:「對莫高窟老化的趨勢只能延緩,不能逆轉。」事實上,莫高窟位於鳴沙山東麓,每年積沙約三千多立方米,嚴重磨蝕洞內壁畫及露天圍岩崖體。研究院大力治沙,在窟頂廣植草方格、防風林和布置防沙網,有效阻擋約七成風沙,然無助於莫高窟的衰敗,因其面對的人為破壞更嚴峻。

現時莫高窟主要開放約十個洞窟,每日接待遊客上限為三千人次,但高峰時期曾一日接待過一萬九千人次。壁畫彩塑得以存在,有賴洞內的乾燥氣候,可遊客呼出的二氧化碳破壞窟內濕度和溫度,甚至促生如酥鹼、壁畫剝落等。故研究院在每個洞窟設置監測器,一旦洞內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超出警戒線,講解員會立刻關閉洞窟,另擇其一而開。

研究院盡力從防風治沙及減少人為破壞兩方面來延緩其老化,但始終不能逆轉這種趨勢,惟有希望能夠藉數位化工程模擬洞窟。學者分享,這工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及技術支援,有賴各界支持才能落實,如香港敦煌之友便為研究院募捐不少資金。筆者認為,此舉不失為有效之法,但仍不免有所限制,希望莫高窟能得到各界進一步關注。

鄧咏駿 新青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