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兩奶」激起千重浪

上周五政府終於推行「限奶令」,《攜帶嬰幼兒食用配方粉出境新規定》在入境大廳清晰可見,來往兩地者不得攜帶超過兩罐奶粉。對此,有內地官媒將「限奶令」比作「禁運令」,指「為幾罐奶粉祭出監禁,出手未免過重……香港實在承受不起自絕於中國大陸門戶職能的代價」。

此說法沒有看清問題所在。首先限運不同禁運,刑罰針對有組織的水貨集團,正常的兩地交流依舊,談不上「自絕於中國大陸」。其二,既然知道堂堂經濟大國連「幾罐讓人放心的嬰兒奶粉居然生產不出來」,更應明白問題之禍根源出內地,而像趙連海不過反映問題嚴重,也要慘受牢獄之災,最終令水貨客有機可乘,港府迫於無奈修例應變,這是內地的禍患損害香港的公眾利益。其三,香港有它的經濟與社會特色,如果內地搶購哪類物品,香港便大舉設廠供應,純為利益考慮,這絕非理性的公共政策,文章一邊大談香港應借機圖利,另一邊又說患難見真情,令人啼笑皆非。內地應一方面降低奶粉重稅,另一方面重整機制,嚴格監管奶粉生產品質,才是看清問題根源,治本良方。

限帶奶粉措施推行後,港媽稱可慣常買到奶粉,市場剛剛恢復常態,田北俊與胡漢清卻站出來聲言修例是違反《基本法》,認為會破壞香港訂下「自由貿易」的環境和形象。其實,《基本法》有關香港經濟的條文是概括性的,並沒有為「自由貿易」概念詳細列明界線,這只是一種「約定」而不是具體的「嚴格規定」。

要知道內地的食安問題並非「暫時性」,日後更可能牽涉到其他重要物品(尤其食品),奶粉荒觸發的修例,反而是提升港府應變「相類問題」的反應和根據。當日食衞局局長高永文屢次聯絡供應商,以為增加供應量可解決問題,卻成效不彰。「限奶令」未必是最佳對策,但特區政府取回主導權,總好過袖手旁觀,要港媽獨自面對「奶粉荒」。

「限奶令」推行日短,目前討論設日落時限言之尚早。不過,這措施也有立竿見影之處,就是讓奶粉問題成為北京兩會焦點之一,變相迫使內地痛定思痛,正視積存已久的食安問題。

陳志全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