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雋永:文化界欠自信心

彭浩翔導演的電影《低俗喜劇》,因一名在港工作的內地女生撰寫名為「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的影評,並獲藝發局頒發獎項,引發一輪口水戰。影評闡述該片醜化內地人顯示港人的不安,又認為靠粗口低俗來定義本土文化沒有出路,盡見香港文化的狹隘。導演回應指,打壓低俗是創作自由走下坡,香港不應只有合拍片。主角杜汶澤更不忘揶揄影評的作者曾參加選美落敗,呼籲她再接再厲發揮「大中華」精神。

本來在各地電影界都司空見慣的批評,最後竟給無限政治化成中港矛盾,導演更特意舉辦慈善公映,讓香港人用實際行動支持該片,令人嘖嘖稱奇。

筆者無意評論電影,亦不評論影評是否有理,但對此事件卻有許多困惑之處。第一,如果影評的作者不是內地人,結果會如何?如果她是香港人,可能會被罵是「媚共」的「賣港賊」;如果她是韓國人,可能會被批評韓片常抄港產片,沒資格批評;如果她來自美國或歐洲,未知大家反應如何?

第二,一篇評論即觸動神經,要舉辦慈善公映反擊,證明導演關心社會云云,不禁令人想起中國在文革年代,每一次西方國家發表批評文章或敵對舉措,政府就會舉行萬人集會,發動文宣反擊,既能振奮民心,亦向外界顯示團結的力量,靠嚇退敵。

香港文化界的自信心,何以低落至此?

鄧咏駿 新青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