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生活圈:一紙留情筲箕灣

大型商場、屏風樓及連鎖店進駐全港各區,抹去區與區的差異,抹去舊日漁港的痕迹。曾是水上人聚居的筲箕灣,海岸船影依舊,但漁業式微,避風塘即將成為窗邊點綴。土生土長的筲箕灣人Issac,不甘將來只在腦海追尋已逝景象,與友人合辦社區刊物,記錄區內風土人情,用一頁頁《紙筲箕》將區內舊日時光保存。

「大家淨係知東大街好多嘢食,但佢變成食街,只係近年嘅事,以前呢度係水上人社區!」轉變令Issac感到唏噓,祖父輩都是水上人,父親上岸後定居筲箕灣。他回憶:「細個時,鄰居都係水上人,互相認識,係好緊密嘅社區。」後來,社會急速發展,遷出遷入,沖淡了水上人的鄰里關係。

為漁民發聲

去年,Issac與一群朋友,驚覺社區原貌被逐步侵蝕,為保留集體回憶,於是構思一本屬於筲箕灣的刊物,介紹社區的人、事與文化,名為《紙筲箕》。他苦笑說:「我哋做開平面設計,以為搞本刊物好容易,點知朋友各有各忙,差啲唔成事。」幸然,他得到一位修讀新聞系朋友的幫助,兩人經過數個月籌備,第一期刊物成功於去年八月出版。

《紙筲箕》以一頁紙形式向街坊免費派發,Issac說:「我哋本來想做小冊子,但原來印刷成本好貴,最後淨係印一頁,兩星期派一次,每期成本大約兩千蚊。」區內的上海理髮店、舊冰室,甚至公園,都是報道主題,本土事物迅速引起共鳴與回響。刊物不但在社區傳閱,亦為社區發聲,他說:「政府禁止近岸拖網,區內漁民對賠償方案不滿,所以搵我哋幫手,幫佢哋發聲。」

Issac以「筲箕灣還是一個漁港」為題,表達漁民的訴求。他感慨地說:「依家筲箕灣避風塘,仲有少量住喺船嘅水上人,但佢哋年紀大,過多十幾年,佢哋可能都會上岸安老,筲箕灣唔會再有真正嘅水上人。」保存漁港的痕迹,成為他的願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鄭宗夏

《紙筲箕》至今已踏入第八期。

舊式上海理髮店亦成為他們的題材。

筲箕灣避風塘仍有漁船停泊。

第六期刊物介紹了當時即將結業的金記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