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小氣候:爭地風雲急事緩辦

教育局與浸會大學爭奪李惠利專業教育學院地皮風雲,終於由咪高峰爭拗轉入城規會都會規劃小組委員會審批程序,風頭火勢,小組委員會聽畢教局官員解釋把土地一分為二的原因之後,並沒有「橡皮圖章式」接納當局把半幅地皮改作住宅用途的建議,決定啟動諮詢程序,徵詢區議會的意見後再提交大會討論,暫時留下開放空間,城規會起碼不用即時上身,將燙手山芋交還教育局。

CY梁振英聲言要「全民搵地、分秒必爭、寸土必爭」增加房屋土地供應量,不論是資助房屋或私人住宅用地,可謂多多益善,雖然教育局與浸大就李惠利地皮用途的爭論非自今日始,隨着現屆政府去年七月上台,確立以解決房屋問題為施政主軸,卻面對土地荒的難題,難免令外界聯想教育局拒絕浸大「獨佔」李惠利地皮,是要主動配合CY「全民搵地」的施政最高指導方針。

事實上,教育局與浸大這場爭地風雲出現「羅生門」版本,浸大力稱曾獲答允可盡用李惠利地皮,教局則強調並無承諾,又指撥出半幅地已滿足了浸大的發展要求,變成各執一辭,事件升溫,引發浸大學生抗爭,城規會做了夾心人,急事緩辦拉區議會落水護航,就算日後全盤接受教育局建議,也是諮詢地區意見的結果,並非城規會獨斷。

城規會這招搵區議會過橋,不知是否偷橋自CY呢?他在施政報告推出短中期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十招,其中把三十六幅合共二十七公頃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改作房屋發展用途,除了要通過城規會改劃程序,CY特別強調需要地區人士支持,並會繼續做好諮詢區議會的工作。

望文生義,特區政府評估改變土地用途的最大阻力在區議會,假如區會同意變更社區用地,做足諮詢程序,城規會應會順應地區「民意」行禮如儀。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城規會副主席黃遠輝較早前已聲言,不會「橡皮圖章式」通過當局改變土地用途項目,也不會盲目增加地積比率上限,擺明態度揸正來做,不是當局說改就改。城規會拒絕做特區政府改變土地用途的「橡皮圖章」,令人憶起去年政府山西座保留與拆卸過程,負責評定歷史建築物級數的古物諮詢委員會變了不折不扣的政治工具,跟隨當局由拆卸變保留的指揮棒起舞,對西座評級漫無準則,自毀只從專業準則衡量建築物是否值得保留,不會屈從外來壓力的貞節牌坊。

城規會是特區政府分配土地用途的看門口法定機構,現屆十八個區議會全部由建制派主導,覓地建屋也是主流民情認同的大方向,特區政府改變土地用途程序應如順水推舟,事實卻是道阻且長,到底是CY急於求成漠視政府一貫的辦事程序,觸動抵制情緒,還是這些建制內組織要有所作為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