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灰白:節日遊行攞景贈興

香港人有鋪遊行示威癮,大時大節人家多搞花車巡遊,舞龍舞獅,歌舞昇平;我哋就舉起拳頭狂呼口號,嗌到聲嘶力竭,青筋暴現,毫無節日氣氛。

記憶所及,最初的遊行示威多由左派團體組織,左派工人參與,演變為一九六七年支持文革的長期社會不安;接着的一波由大學生發起,反貪、保釣等運動均是當時產品。社會人士對類似活動一般不表支持,認為是無事生非,搗亂社會安寧。及至八十年代後期,部分人士抗拒回歸,爭取民主,觸動港人神經,遊行抗議漸成風氣,中間經歷六四和回歸兩次轟轟烈烈的示威場面,更是舉世矚目。回歸後特區政府採用懷柔政策,寬容處理示威事件,遊行抗議由無月無之變成幾乎無日無之,香港遂獲示威之都的「榮銜」。遊行規模由三十到三十萬人都有,抗議題材上自國家大事、經濟民生、社區雜務,以至流浪貓狗被虐待,不一而足。

以前各自遊行、各自抗議,倒能做到相安無事,體現民主精神。隨着政治鬥爭表面化,遊行活動性質和方法改變,警民衝突升級,組織團體內訌分化,不同政見集團之間矛盾日增。元旦遊行集會有序開始,暴亂告終,仍是少數慣性搗亂分子所為,不但未能推動民主,反令人覺得神憎鬼厭。

示威無罪,執法有理。街頭暴力抗爭,終被主流擯棄。

譚榮邦 前政務官